寿光融媒讯(首席记者 郑小菲 通讯员 刘忠)提起棉被,老一辈人都会想起弹棉花一根弦、一根槌、一堆棉,弹棉花的工匠用充溢力气的双手拨动着弹弓丝弦,宣布“嗡嗡嗡”的声响,冒出淡淡的“尘烟”现在,传统手工弹棉花逐步被方便快捷的机器加工所替代。日前,记者来到双王城生态经济开展中心寇家坞六村于水涛的弹棉花工坊,跟着一声声弦响、一片片花飞,一摞摞棉花胎就弹好了。据介绍,于水涛的弹棉花工坊已运营了15年,每年秋冬季,这儿都会排起长队,不只要邻近乡民来弹棉花,还有城区市民来这儿做棉被,现场那叫一个热烈。
“在咱们这儿,大都乡民种棉花,摘完棉花后,他们总会留下一部分在秋冬季弹弹,给家里人做棉衣、缝新被。”47岁的于水涛说,从小他就经常看老一辈们弹棉花,都是纯手工的传统弹棉花手工。白叟背着传统的大木弓,手上的棉花锤一下下敲打着木弓弦,在木槌的敲击下,大木弓宣布“嗡嗡嗡”的声响。跟着一声声弦响,片片白絮纷飞,最终慢慢地被弹成一床整整齐齐的棉胎。
“一弯棉弓弓、一个弹花锤、一块圆磨盘、一条牵纱篾,弹棉花的过程看起来简单,实际上一环套一环,一点也不能大意。夹棉花、取棉絮、铺棉花卷、弹棉花、拉纱篾、踩压盘这一道道工序一步也不能犯错,只要耐性详尽地将一整套工序完结,做出的棉被才会舒适经用。”于水涛说。上世纪90年代,于水涛曾是寿光棉纺厂的机械修理师,作业期间,他每天都与纺织机打交道,对机器操作十分了解。1999年,于水涛结婚后回到老家种棉花。“种棉花后,每年我也会去弹棉花,其时仍然选用传统方法弹,棉花多的时分就特别费时吃力。”也就是在那时,于水涛有了引入一台弹棉花机器的主意。2008年,他跟妻子在村里办起了这家弹棉花工坊。
一年之中,于水涛和妻子简直天天守着这个小作坊,但平常的活儿不多,一般只在入秋转凉后才真正忙起来。一天下来,少则弹三五条(棉胎),多则十余条,夫妻俩从早上7点能一向忙到下午6点。“弹棉花很辛苦,忙的时分一天到晚都是站着,弹的时分棉絮满屋子飞,即使是酷热的气候也不能开电扇,并且要戴着口罩。”于水涛说,2015年,他更新了弹棉花机械设备,上了压棉籽机、上料机、梳棉机、梳棉铺网机等,经过电脑来调控棉胎的尺度、厚度等,比之前方便了许多。
“弹棉花是个时节活,秋冬两季最忙。现在生意不错,每天能弹十多床棉被。”于水涛说,2015年,他在替换机械设备的一起,也将事务进行了拓宽,新增了喜被订做、棉被创新等事务。“老辈人总有怀旧情怀,一条棉被能用十多年。现在日子好了,每隔五六年就创新一下。从头弹过的棉絮,既松软又温暖。”他说。
“曾经棉被创新都需求人工弹棉花,意图是让棉花愈加松软,合适运用。现在大大都都是机器弹,旧棉絮进入弹花机重复两次,最多半小时,出来的棉絮愈加均匀、扎实。棉絮打松后还需求铺开,盖上网纱再用压床压实,让纱线与棉絮紧密结合,这样一床簇新的棉被胎就做好了。”于水涛说,机器弹棉花弹得透,更松软,速度也快。如果是人工做的话,一个人一天只能做一床;机械做的话,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就可以做一床。
于水涛和记者说,除了在村里有弹棉花工坊,妻子在圣城大街东七村还有个门店,首要供给喜被订做、棉被创新等服务。
“老板,帮我把这个棉花胎打一个棉被、棉褥吧!”“稍等,很快就好!”11月19日,记者来到东七村的这家门店时,老熟客陈女士正拿来一条旧棉被创新,“咱们这代人从小盖棉被,现已习惯了棉花的滋味,所以我经常来这家店做棉被,既松软又舒畅。”
于水涛说,他坚持弹棉花15年了,现在,各种腈纶被、太空被、鸭绒鹅绒被等床上用品不断移风易俗,遭到年轻人的追捧,它们也逐步替代了棉花被褥。但关于作坊的未来,他体现得很淡定,“这是商场开展的成果,我不能左右,但我会从始至终坚持弹棉花、坚持做棉被,并将这个手工传承下去,为我们带来有棉花滋味的冬日温暖。”